|
|
|
|
|
您当前的位置:本地通首页 > 本地文化 > 民间艺术

民间艺术

关键词:诸暨民间艺术     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
  • 相关机构: 诸暨城市在线
  • 电 话:
  • 网 址:http://www.zhuji.ccoo.cn
  • 感谢 zjzj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
  • 点击率:3916

   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

    诸暨是越国古都、西施故里,拥有悠久的人文历史和文化积淀,是生长民间艺术的不竭源泉和丰厚土壤。诸暨解放仅3个月就举办全县民间文娱表演大会,1955年又举办近300人上台的第二届全县民间文娱表演大会。自80年代起连续举办三届全市民间文体大会串;1973年组织整理民间器乐曲,1984年民间舞龙队进城表演。1990年建成了汇集1.2万多件民间建筑艺术构件在内,囊括殿、亭、廊、轩、台、阁、架、池等传统民间建筑精华于一体的艺术建筑群——西施殿。1995年评出了诸暨首批民间艺术家、民间艺术世家、民间艺术村;批准成立“诸暨市民间艺术研究会”;举办“诸暨市民间(造型)艺术展览”和“诸暨市民间(表演)艺术展演”,1996年被文化部命名为“中国民间艺术之乡”。


    (1)民间文学。
    1982年县文化局、馆联合采集流传于诸暨、绍兴、萧山、杭嘉湖地区和苏州一带有关西施的民间故事32篇,辑印出《西施》一书;1987年建立民间文学集成领导小组,广采民间故事12000余篇,歌谣4200余首,谚语20000余条,编纂成《中国民间文学集成•诸暨县故事卷》上、下册和《中国民间文学集成•诸暨县歌谣、谚语卷》。

    (2)民间戏曲。
    诸暨民间演艺有西路乱弹、莺歌调等。诸暨乱弹称“西路乱弹”,系明末“西秦腔”流入诸暨的一支,其音乐属“乱弹系弦剧种”。1961年经上级批准,文化馆着手抢救“西施乱弹”,次年成立诸暨西路乱弹剧团,曾整理传统乱弹剧目14个、曲调110个,改编历史剧30余个。

    (3)民间音乐。
    早从明、清时起,诸暨就流行民间吹打乐《鼓亭》和《十番》(又称“细乐”),前者铿锵高亢,后者文娴婉转。从1973年起,文化馆着手挖掘整理,共抢救出曲牌20余个。其中吹打乐《七扎头》、《十番》、《鼓亭》、《冲将军》、丝竹(弦)乐《惜黄花》、《九珠万》、《吕万调》入选《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》。

    (4)民间舞蹈。
    A:龙舞。
诸暨龙舞分“板凳龙”、“布龙”(滚地龙)、“竹龙”三种,龙首前有民间“铳队”、“响叉队”开道。
    B:狮舞。清代即流行于诸暨璜山一带。5人为一组,均有较好武术功底,4青年身披狮子道具,扮演两只一雄一雌的狮子,一人为耍球者,逗引狮子滚、跳、跃、扑,人狮共舞,热烈威壮。
    C:竹马舞。俗呼“跳竹马”,自北宋南迁时,即流传于诸暨马剑镇和应店街镇一带。以16匹“马”为一组,一般由少男少女扮演三国人物,用竹篾彩扎成马的前身和后尾并缚于腰部,就“合”成了一个个戎装跃马的古代将士,表演多种阵和队形。
    D:莲花舞。流传于诸暨岭北一带,边走边舞边唱,现发展为喜庆舞蹈。

    (5)民间工艺。
    A:石雕。
诸暨多山,出“奇石”,民间自古有开凿石料作石柱、石花窗、石门额的工艺传统,其中鸡冠山青石制品享誉省内外。诸暨市文化局、馆和诸暨市文联联合征集精品,在“西施殿”保存,不仅吸引海内外游客赞赏,也使诸暨石雕产品远销杭州、上海和香港。
    B:木雕。诸暨木雕历史悠久,尤以边村祠和枫桥大庙著名,多散见于建筑构件之“牛腿”、“花门窗”、“万年台”等,诸暨文化局、馆、文联同样征集了近万件精品,保存于“西施殿”。
    C:砖雕。诸暨传统民宅重视建筑装饰,多以水磨砖为材料进行雕塑美化。最有名的是斯宅乡蠡斯畈村中号称“千柱屋”的正门上端的“百马图”,为清道光年间建造,用21青砖浮雕,拼就长745厘米的成群骏马画面,形象飞动,刀工浩大,分观各成一图,合之浑然一体,被赞为“砖雕极品”。
    D:泥塑。诸暨泥塑内容丰富,从塑实物、动物、人物形象发展到抽象反映人类宗教理想??“菩萨”神像的塑造,群众尊称“佛匠”。青山乡坎头村的杨崇钧14岁学艺18岁接活。1955年国务院决定重修杭州灵隐寺,他应聘完成大雄宝殿全部泥塑佛像,受到周总理接见和佛教界一致赞扬。1995年泰国佛教协会访华评定杭州净寺“韦陀”神像为泥塑极品,指名聘请雕塑该像的诸暨艺人出国授艺。
    E:珍珠串缀造型艺术。诸暨水乡盛产珍珠,又进一步加工为巧夺天工的珍珠串缀造型艺术美术品。现在珍珠串缀艺人达上万人,过去只在传统戏剧或神话中才出现的珍珠塔、珍珠衫、珍珠龟已成为司空见惯的工艺品,还精工制作珍珠龙、珍珠凤、珍珠亭、珍珠船、珍珠长城等,出口台湾、韩国、日本、美国等,2002年产值超15亿元。
    F:棕编。诸暨多山,山上多种植棕树,尤在境内同山一带,山民祖辈靠编“棕棚”出售谋生,并逐渐利用棕的“下脚料”(棕毛、棕皮、棕梗、棕籽等)进行巧手编织,形成棕龙、棕狮、棕象、棕鹰等一系列巧夺天工的“棕编”艺术品,逐渐畅销国内外,被誉为“诸暨一绝”。

    (6)民间美术。
    诸暨早在晋代就在出现大量民间绘画。诸暨三都镇一带从事油漆工艺者多,民间油漆多喜绘上山水花鸟等吉庆图案,故形成众多农民画家。诸暨文化馆早从50年代就深入三都一带挖掘、扶持农民画,农民章芝华创作的《麦草扇》曾获省农民画三等奖。1973年省美术学院曾来三都招收学员,现绍兴师专章剑梁老师就是从三都农民画中成长起来的。1981年7月1日,文化馆集中70件精品举办“三都农民画作品展”。1993年又广泛征集民间艺术珍品近百件,其中38件精品入选“省传统民间美术大展”。
赞助商提供的广告
纠错信息:(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)
电话:010-61744588 传真:商务合作QQ45177403 邮箱:union#ccoo.cn
地址: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 邮编:102209
Copyright © 2004-2024 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  技术支持:城市联盟
不良信息举报中心
='{"id":"10"}'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