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|
|
|
您当前的位置:本地通首页 > 基本概况 > 风土人情

风土人情

关键词:诸暨风土人情    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
  • 相关机构: 诸暨城市在线
  • 电 话:
  • 网 址:http://www.zhuji.ccoo.cn
  • 感谢 zjzj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
  • 点击率:1386

   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

婚俗

诸暨婚俗历史比较久,很多东西保存的好,像现在绍兴和杭州都没这么讲究了。十分讲究行郎的威仪。一顶八抬花轿,两侧各有身着清一色长衫的六名行郎压阵保驾。行郎由男方延请,在吹吹打打的迎亲中,他们手提轿灯,前呼后应,显得特别招眼,把男方炫耀虚荣的戏唱足了。
因此,主人在遴选行郎时条件苛刻得像在招收仪仗队员,要求标准是小伙子必须高大剽悍,仪表堂堂,又能说会道善饮酒,具备公关能力。这样的要求当然也有其理由的,特别是那时的“黄道吉日”,迎亲队伍“撞车”情况多,谁的实力强,谁就获得抢先权。
然而,最难煞行郎的是那身要求绝对整齐划一的“行头”——长衫,在当时可算是高档次、“大腕级”的乡间服饰。平日衣不遮体的庄户人家,无奈只有向富户借用。虽是小心翼翼,但仍难免闪失,在“行头”上留下油渍或香烟焦洞什么的,招来“吃赔”的麻烦。
随着花轿的消失,行郎也慢慢绝迹。不过,诸暨乡间仍把迎亲队伍中扛嫁妆的小伙,称作“行郎”。如今的农村小伙,大都拿得出一二套西装来,他们潇洒入时,嘻嘻哈哈无所顾忌,迎亲动辄乘车舟,已无半点前辈劳顿之苦。
诸暨婚嫁中还有一个有趣的习俗,叫做“关牛团”。当地人将牛棚称之为“牛团”,因此,“关牛团”就是关牛棚。“关牛团”的习俗始于何时,因无这方面的文字记载亦无从查考。但是从诸暨民间众多的传说中有一种比较统一的说法,认为媒人就是任劳任怨的“老黄牛”,“关牛团”之习俗恐怕与媒人这一绰号不无关系。
与其它地方不同,诸暨媒人都是“业余”的,信奉“做成三对媒,阎王见了也要拜”的古训,帮人牵线撮合从来视为一种积德善举,从不收入分文。因此,在这里媒人受到人们广泛的尊敬,特别是在迎送嫁娶时,入席则上首,长辈作陪,敬茶点烟,受到男女双方特有的礼待。不过“关牛团”却是媒人在女方难过的一道关。
心情开朗、喜闹好事的诸暨人,向来认为婚嫁迎娶“吵吵会发”,女方也不例外。于归吉日,安顿好迎亲的人马之后,这时女方家不论长幼,甚至连厨师、小工都会上阵,死死缠住媒人不放,向他索要糖果香烟和红包,但数字不大。碰上“抠门”、“小气”的媒人,一般人们就叫他“关牛团”。不过,此时来的是“文气的”,并不将他驱入牛团,与牛为伍,而是捧上的一碗点心中放上三截稻草芯,让人戏谑取笑一阵,人们也就达到了目的。
旧时社会,不少家庭嫁女如泼水,少不了有在出嫁时候横敲竹杠的。诸暨民谚“轿到门前要头牛”,就是当时真实的写照。碰上这些主儿,媒人自然难逃“关牛团”的厄运。女方扣下媒人一再索取追加彩礼,如果不允可就要动真格来“武”的了。这就是将媒人驱之牛棚,严加看管,直到松口才放人发轿。
在异彩纷呈的各地婚俗中,诸暨地域以媒人作为主要角色,成为取闹、调笑、戏谑的对象,其至被暂时作为人质,关进牛棚、这样的习俗恐怕在他处比较少见吧。

水龙节

直埠镇姚公埠三村,位于朱公湖与下四湖畈之间。俗话说,湖沿湖沿,草坡连片。在解放前的漫长岁月里,这里的村民大部分居于草舍,故火灾频发,村民们身受火灾之苦。为了使村民们有一个安居乐业的环境,当时三村的族长们联议,决定成立三村义务消防队,并从中挑选年富力强的村民百余,组织起三支水龙队,担负起三村义务救火消灾任务。为及时消除火患,在全体村民中提高孩子防火意识,经三村商议,大约从民国十年(即1921年)开始,确定每年的农历5月20日为水龙节。是日,三村的水龙(蜡制式或木制式),都要拉出来比武操练。其目的的有三:一是检查水龙性能是否良好;二是考验各队员是否拉得出,打得响;三是唤起全体村民的防火意识,遂形成传统的水龙节。近些年来,为了进一步做好义务消防工作,每年的农历5月20日,由镇政府牵头组织,全镇的义务消防队参加,举行规模浩大的消防演习,市消防大队均派干警现场指导。传统的水龙节,因此赋予了新的内涵。当然,在消防设备上也鸟枪换了炮。
赞助商提供的广告
纠错信息:(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)
电话:010-61744588 传真:商务合作QQ45177403 邮箱:union#ccoo.cn
地址: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 邮编:102209
Copyright © 2004-2024 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  技术支持:城市联盟
不良信息举报中心
='{"id":"10"}'>